國家一級演員濮存昕,1991年開始參演話劇《李白》,這一演,就演了30年,一共237場。
那個李白,是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的驢友,是“十步殺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的劍客,是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”的高士,是低眉回首,床前吟月的游子。
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走進《李白傳》這本書,一起去感受詩仙李白豪放又瀟灑的一生吧。
盛唐詩人里,李白是最愛跑的,也是活得最自由,最浪漫的。
3歲時,聽見家人講神仙的故事,他就說月亮是神仙的鏡子,那顆充滿想象力的腦袋里,已經(jīng)能看見“神仙”在照鏡子了。
青蓮鄉(xiāng)風景優(yōu)美,山清水秀,遠遠望去,山被淡淡的白霧籠罩著,水天一色,岸邊翠竹叢生,野花遍地。
可是讀完《詩》、《書》之后,他對科考就不感興趣了,也不肯在儒家經(jīng)典上下功夫了。
他討厭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,也討厭科考那種束縛人性的東西,不管別人怎樣對科舉趨之若鶩,李白都對科舉不屑一顧。
越長大,他的想象力,也一發(fā)不可收拾地成長著,讀了司馬相如的《子虛賦》,他就能看見那子虛烏有的云夢澤的景色。
讀了《楚辭》和《莊子》,他就經(jīng)??匆娚街谐霈F(xiàn)神仙,看見列子翱翔天地,看見北冥的鯤鵬自由自在。
到了十五歲,得到了祖?zhèn)鞯膶殑?,又開始練劍,想當俠客,十步殺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寶劍有了,白馬有了,少年李白,就帶著長劍,騎著白馬,四處游玩,進大山,尋仙人。
周圍的美景,入了李白的眼,大自然的靈氣,洗凈了李白的心。
少年的自由,就像一陣風,無所謂功名富貴,干干凈凈,自自然然。
開元六年,在春花爛漫之中,十八歲的李白,被一個叫東嚴子的道士吸引了,此人就是趙蕤。
趙蕤學貫古今,卻不事功名,入山做了道士,養(yǎng)了一大群鳥,過著閑云野鶴的生活。
李白是不羈的少年,這讓趙蕤十分賞識,就收了李白做弟子,悉心教導,而李白,跟著老師馴養(yǎng)鳥獸,閑時擊劍為戲,悶時飲酒開懷,趙蕤博古通今,各種奇人異事,信口就來。
在趙蕤的教導下,李白學識大進,也漸漸有了一些雄心壯志。
于是便決定,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結識各路人物,希望能得到貴人舉薦。
開元八年(720)年,李白前往成都,得知蘇颋在驛站休息,便準備干一件大事。
他打聽了蘇颋出行的時間,準備攔車獻詩,其實就是跑到人家面前說,快看,我很有才,快舉薦我去建功立業(yè)。
李白在驛站攔下蘇颋,獻上自己新作的詩賦,可蘇颋一看,對李白說:“你很有才氣,可惜文采可觀,而風骨未成。”
他想入仕做官,建功立業(yè),千百個贊許也不如一封舉薦信。
李白苦讀,沒有在家里,而是去了山里,每天清晨,他練劍,練劍之后,就開始苦讀,直到深夜。
他大多數(shù)時候都在讀書,很少出來,但只要一出來,就翻山越嶺,尋幽探勝,聽說山頂有神仙,他還攀上絕頂,訪道求仙。
在鄉(xiāng)親們眼里,李家這個兒子,是個怪人,年過二十不娶妻,也不去考功名,反而住進山里,一年不下幾次山,三年就進了兩次城,數(shù)月才回一趟家。
李白相信,只要自己真有才學,再加上不斷游歷,總會遇見慧眼識珠的人。
辭別青蓮,李白帶著童子,牽著駿馬,配著寶劍,走呀走,走著走著,他回頭看著已生活多年的山,嘴里吟道:
然后揣著雄心,帶著壯志,在春色爛漫之中,緩緩而行,本來是想去求功名,可是剛入名山峨眉,就遇見一高僧,李白又被吸引了,在山里一住就是數(shù)月。
但這數(shù)月并非毫無所得,他讀了陳子昂的詩文,大為贊賞,覺得大丈夫寫詩作文,該當如此。
峨眉山月半輪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夜發(fā)清溪向三峽,思君不見下渝州。
李白是渴望取得功名的,可是一走在路上,大自然的無數(shù)美景,就深深吸引了他,讓他將功名放在了一邊,而游心自然,悠然自得。
他就這樣慢慢的走,慢慢的游,到了江陵,又四處游覽,聽到有人說,有道家大師路經(jīng)此地,李白又要去拜訪。
他喜歡這樣的生活,可是又放不下出仕的心,更放不下名山大川,放不下尋仙訪道。
他一路游玩,一路看,登了岳陽樓,游了洞庭湖,爬了黃鶴樓,也看了赤壁。
在黃鶴樓上,他詩興大發(fā),可是見了詩人崔顥的“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”甘拜下風,干脆擱筆不寫。
他登了廬山,寫了《望廬山瀑布》,下山后,暢游長江,直到開元十三年秋末,才姍姍來到金陵。
李白就是這么真,他想要建功立業(yè),取得世俗的成功,可是世俗的這些,又不能占領他的心,所以他能那樣悠閑地尋訪盛景名山。
要知道,一顆被世俗名利充滿了的心靈,即便是最美好的風景擺在面前,也不如地上的幾個銅板吸引他。
金陵,那么美,那么多名勝,他迫不及待,想立即坐在秦淮河的畫舫中,聽吳儂軟語,但他決定先做大事,拿著精心準備好的詩文,去拜訪金陵名流,拜訪達官貴人。
該拜訪的都拜訪完了,他就開始玩,每一個網(wǎng)紅景點,李白都去打卡游玩,不到半年,李白的才名便在金陵傳開了。
金陵的游俠中,都知道一個叫李白的人,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。
在揚州,他遇見了性格溫婉,賢良淑德的許姑娘,并與之成婚,帶著夫人找了一個清靜的地方,隱居讀書。
可是一停下來,出仕之念就又起來了,于是他啟程前往長安。
初到長安,李白感覺,長安真美,天空好像特別高,太陽好像特別亮,道路也特別寬敞,街巷上各種小商小販,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著,到處看呀看,游啊游。
他想看西域歌舞,也想看公孫大娘的劍舞,他還想去瞻仰吳道子等名家的壁畫。
但他還看到,那個英明的玄宗皇帝,竟然耽于玩樂,一個善于斗雞的小子竟然官運亨通,民間竟然還流傳著“生兒不用識文字,斗雞走馬勝讀書”的說法,皇帝竟荒淫至此,李白有些心驚。
但他還是想做官,而且一心以為,人在長安,登朝入仕,指日可待。
可是他等呀等,總也沒等到機會,他想方設法住進玉真公主的別館,想在玉真公主面前獻寶,可是除了蟋蟀,竟沒一個人搭理他。
李白愁著臉,滿肚子牢騷:“大道如青天,我獨不得出。”
愁苦難耐,李白干脆在城里斗雞走馬,身穿明珠袍,和斗雞小兒們攀談,自以為瀟灑,卻在無意中得罪了城里惡少,陷入棍棒拳頭的重重包圍之中。
長安路寬,李白卻寸步難行,不得不捧著自己失意的心,離開長安。
每次失意了,李白總要出去看一看,游一游名山,看一看盛景,那顆失落的心便又活了起來。
只要一回到自然里,他那天真奇趣的內(nèi)心,就充滿活力。
回到田園里,他讀書,耕地,自由自在,可是一想到自己做了父親,卻還是一事無成,李白也有些焦慮。
他又開始謀求出仕之路了,然而,依舊毫無用處,他找不到那條青云之道,愁苦之際,他又開始旅游打卡。
游著游著,李白就三十五歲了,一照鏡子,竟發(fā)現(xiàn)幾根白發(fā),可功業(yè)仍舊無處可尋,這些年四處游覽,全靠他人贈予,實在慚愧。
李白的漫游,持續(xù)了幾年,大半個中國,都讓他走遍了。
開元二十九年,玄宗邀天下才子前往長安,共賀盛世,李白也再次前往長安,謀求久久未得的功業(yè),這一次,李白終于遇見貴人了,那人就是賀知章。
賀知章知道李白的才名,又讀了李白的詩,驚為天人,直接將李白推薦給了皇帝。
布衣李太白,得到皇帝賞識,住進了翰林院,天下皆驚,李白以為,自己的志向終于有機會實現(xiàn)了。
然而,現(xiàn)實比李白想象的更加殘酷,玄宗召見李白,既不咨詢國政,也不講民生,就是讓李白跟著游山玩水,寫些取悅皇帝和妃子的詩文。
一開始,李白總是抱著希望,覺得玄宗總有一天會問自己國事的,他時刻準備著,又成了一群人里最奇葩的人,因為其他人都知道玄宗不管這些,也無心朝政。
盡管有吃有穿,又得皇帝賞識,按理說風風光光,可是李白卻不這樣覺得,他感到厭煩起來,這不是他想要的。
入翰林院以來,李白所做的事,不是伺候皇帝泡溫泉,就是伺候貴妃賞花,要么就是為梨園填詞。
而李白人生最高光的時刻,也就是這一段時間,那是貴妃磨墨,力士脫靴,好不風光,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人。
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,李白不開心,經(jīng)常喝得醉醺醺的,借酒澆愁。
此時,詩人賀知章已經(jīng)告老還鄉(xiāng)了,李白也想離開了,他向皇帝請辭。
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,給了他一些銀子,就讓他離開了。
李白拿著錢,一身隱士打扮,離開了京城,途徑洛陽時,他遇見了杜甫。
十幾年前,李白在齊魯大地漫游的時候,杜甫正在江南游玩。
大唐這兩個最重要的詩人,總是陰差陽錯的擦肩而過,直到李白離開長安,兩人才在洛陽相見。
杜甫雖然已經(jīng)小有才名,但是在已經(jīng)經(jīng)歷過人生高光時刻的李白面前,還是一個小迷弟。
兩人徹夜長談,都是失意的人,杜甫在人生低谷,李白雖然是“賜金還山”,看似風風光光,可是個中曲折,又有幾人理解。
接下來一段時間,杜甫成了李白身邊的一個小迷弟,跟著李白一起玩,他還和李白約定,一起去梁州采折傳說中的仙草——瑤草。
游了許久,杜甫漸漸感到不對,這不是他的夢想,這樣的生活,雖然很爽,但對他來說,總不太對,因為他還想為人民做點事,為國家做點事。
他用所剩無幾的銀子,給自己建了一個煉丹房,還親自進山尋找煉丹藥材。
開爐煉丹時,他晝夜守在爐邊,看著五顏六色的火焰,做著白日飛升的美夢。
746年秋,李白的病終于好利索了,他決定再度出游,去尋訪名山。
一接受大自然的洗滌,李白心里的世俗之情似乎就被洗干凈了,他也想通了,做人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”。
離開京城沒幾年,大唐的政治卻越發(fā)腐敗,人民流離失所,生活水深火熱。
李白也寫了些反應民生的詩,但除此之外,他又能做什么呢?眼看安祿山虎視眈眈,李白建功立業(yè)的雄心又燃起來了,他想為朝廷出謀劃策,卻沒有門路,皇帝寵信的人,又都是小人。
夫人勸李白歸隱山林,隱居修道,可李白卻打算干一件大事,他要前往長安,向朝廷獻策。
于是,太白第三次前往長安,企圖挽大廈于將傾,可他一介書生,救國無門,只能徒嘆奈何。
第三次逃離長安,李白又過了一段時間舒服日子,他登山臨水,尋幽訪勝,閉門讀《莊子》。
人們看他悠閑,他自己也覺得舒服,無聊了,就出去到處玩。
“歷史就兩個時代,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,暫時做穩(wěn)了奴隸的時代。”
755年,安祿山造反了,天下大亂,李白險之又險的逃到江南,恰好遇到擁兵于此的永王,李白決定走一步險棋——投靠永王。
卻沒想到陷入了皇家權力斗爭的漩渦之中,永王被亂箭射死,李白成了反賊,鋃鐺入獄。
關了將近一年,李白的腰也佝僂了一些,還是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,走出監(jiān)獄,但也難逃流放。
才名在外的李白,雖然是流放,但走到哪兒,都有慕名而來的人,他的流放,就成了一邊走一邊玩,也就沒有那么苦。
更幸運的是,他走了一半,朝廷大赦天下,李白自由了,連心情都好了起來,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。
他也看開了,打消了入仕的年頭,索性就做一個閑人,走走看看,直到生命的盡頭。
有人說他是病死床上,有人說他是喝酒醉死的,還有人說他是喝醉了,為了撈河里的月亮,溺水而死。
他的詩,成了一個傳奇,世人可學杜甫,卻學不到李白,李白的飄逸浪漫,是骨子里滲出來的,不是可以學到的。
李白這一生,像一陣風一樣,自由,沒有什么能阻礙他。
從十五歲開始,他就在路上了,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中國,他游過新疆、甘肅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河南、山東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貴州、北京、重慶等18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,總共到過206個州縣,登過80多座名山,游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。
仔細看你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這一生,大部分時間都流連于富饒之地,過著悠哉悠哉的生活。
他渴望入仕取功名,卻從不被功名束縛,他想求功名時,自自然然入世而去,厭了功名時,又瀟瀟灑灑離開,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,將自己的內(nèi)心洗滌得干干凈凈的。
過了一段時間,雄心壯志又起來了,他也不壓抑,就坦坦蕩蕩去追求。
誠然,他一生沒有做過高官,沒有實現(xiàn)自己的政治理想,但他進入山林的時候,他的開心和快樂,都是真正的開懷,就像他那些詩一樣,出塵脫俗。
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訴我們,身體和靈魂,總要有一個在路上。
人只能活一次,每個人都想將這一生安排得更好,可是我們和誰比呢?
每個人都是不同的,自身的條件和秉性也不同,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兩個人,本身就很荒謬。
所以,這一生過得好不好,唯一的標準就是你自己有沒有活得很舒服,有沒有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滿意。
我們?nèi)タ此说娜松?,也只能將他人的人生當成一個鏡子,照見我們自己的生活,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行路有沒有偏離自己的本心,然后從中找到一點干凈的東西,去洗干凈我們心靈里骯臟的東西。